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文转自三峡晚报/作者:牛军 独步人何在,当阳有故楼。 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 林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 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这是孟浩然陪同张九龄游览湖北当阳时创作的一首羁旅行役诗,描写了当阳“挟清漳之通浦兮”的壮美,叙述了当阳“好客仲宣楼”的乡风民情,抒发了作者受到当阳知己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上乘之作。只可惜,因误读传抄,使之讹传数百年,被《全唐诗》入录时写成“嵩阳楼”,也造成了清代四部《当阳县志》均未入录此首诗作。这不能不说是当阳历史文化载体中存在的一个遗憾。 《全唐诗》收录这首诗时题目为《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嵩阳在河南登封,当阳在湖北当阳;张丞相是指张九龄。为什么说孟浩然所登之楼不是嵩阳楼,而是當阳楼呢? 其一,诗中写到“沮漳东会流”,在嵩阳县没有沮漳河。自然地理一般是亘古不变的,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当今地理位置看,沮、漳二河分别发源于湖北保康县和南漳县,流经远安、荆门、当阳、枝江和荆州等县市。沮漳河贯穿当阳全境,是唯一沮、漳二水流过全境的县。 其二,诗中写道“行县拥诸侯”,也是当时景况的一种描写。“行县”意思是巡行所主之县,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张九龄当时被贬到江陵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州辖区主要在湖北境内,“行县”就是说张九龄去视察自己管辖的属县。当时当阳县为荆州管辖,张九龄视察理所当然。嵩阳县远在河南登封,与荆州毫无关系,孟浩然没有理由陪张九龄去嵩阳“行县”。 其三,孟浩然一生未有到河南嵩阳(登封一带)的文字记录。查《孟浩然诗全集》和《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等书稿,孟浩然曾两次入京求仕,多次游历长江流域及江浙吴越,但没有到过嵩阳。 其四,在张九龄、孟浩然生活年代(张九龄任长史时为公元737年),没有嵩阳县。嵩阳县在隋朝设置,到武则天(624~705)时期就已改名为登封,登封县的志书上也没有嵩阳楼一说。 其五,如果首句是“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的话,那么,看不出它与后面内容的逻辑联系。所以,也只有以“独步人何在,当阳有故楼”为句首,才能与后面内容融合为一个完全的意境整体。 “独步人何在,当阳有故楼。”意思是说王粲已经远去,但当阳还有他登临过的故楼。显然,第一句就交待孟浩然陪张丞相行县当阳的主要目的,是顺着王粲游历当阳的路线而“岁寒问耆旧”。曹魏时,曹操之子曹植与友人畅谈自己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看法时,写道“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独步人”显然指的是王粲。孟浩然陪同张九龄行县的线路是,先从襄阳出发经荆门到当阳,在当阳境内游览了龙泉寺,登临了当阳城楼,又到玉泉寺、紫盖寺做了祭祀活动,然后行吟江陵、荡舟洞庭。在这段线路上都有文献资料可佐证。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孟浩然,襄阳人。好义节,隐居鹿门山,尝往来于荆门漳沮间。陪张曲江游玉泉,有诗。今州南有孟子港。”张曲江即张九龄。这个孟子港可能在淯溪河一带,古代从荆门到当阳多在淯溪和庙前境内的鸿桥和清水驿站小憩。当阳还有一处名胜,是文人雅士必去的地方,这就是“晋孝武时慧远法师道场”龙泉寺。据嘉靖《荆州府志》记载:“当阳龙泉寺,县北十五里,东晋时建元皇庆间重修。”孟浩然在此有诗作留证《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在当阳城孟浩然创作了《陪张丞相登当阳楼》,只可惜在传抄中误为了嵩阳楼。另外,康熙《当阳县志》还记载了张九龄和孟浩然在玉泉寺和紫盖寺创作的诗。张九龄写了《祠紫盖山还经玉泉寺》和《先至玉泉寺属穷冬冰闭崖无色及仲春行县赴任》,孟浩然写了《陪张相公祠紫盖山游玉泉寺》。在嘉靖《荆州府志》记有孟浩然的《荆门上张丞相》和张九龄的《初发江陵有怀》。这些诗作完整地构成了孟浩然陪张九龄从襄阳出发到江陵赴任荆州长史,途经荆门、当阳的游览线路图。 唐朝时期,江陵城市地位很高,在全国都是非常出名的大都市。唐代荆州城南门城楼上有南楼,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中书令张九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常登此楼赋诗,有《登郡城南楼》等传世。宋代荆湖北路安抚使张木式重建此楼,以张九龄为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称此楼为“曲江之楼”。明代为纪念张九龄,因而改南门城门楼为曲江楼。 从历史沿革来讲,唐朝时江陵称荆州恰好是621年至742年。此段时间的历史沿革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讨平萧铣,改南郡为荆州。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将荆州改为江陵郡。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这首诗中的“嵩阳有故楼”是在传抄过程中的笔误。繁体的“當”,如果手写不正规或者木刻本字迹墨色脱落,就很难辨识准确,容易被误读为“嵩”字。此种情况在古书的整理屡见不鲜。 孟浩然这首诗误读始于宋代。从崇文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孟浩然诗全集》一书看,此书收录时这首诗名仍然是《陪张丞相登嵩阳楼》,但此次出版在“凡例”中说:“本书以宋本为底本。按孟诗体裁即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排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进行编次,共分四卷;合计收诗二百七十五首。”可见,宋本中就开始讹传了。到了清初,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全唐诗》,又以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的《唐诗》为基础上进行编辑,虽然做了一些采集残碑、断碣、稗史、杂书增补遗漏的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漏多、误收、编排混乱、不注出处等。《全唐诗》收录孟浩然诗作202首。《全唐诗》影响更甚,后人读孟诗和课本传授均错为“嵩阳楼”,以致误导后人数百年。 所以我们说:孟浩然所登之楼不是嵩阳楼,而是当阳楼。孟浩然的诗作题目应为《陪张丞相登当阳楼》,而不是《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