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殷俊)当远安县2025年年轻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班学员走进浙江安吉余村VR馆,见证矿山变茶山的奇迹时,千里之外的沮河两岸正上演着相似的绿色蝶变。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之际,这场跨越长江南北的生态对话愈发深刻:远安县以嫘祖故里的生态觉醒,在荆山楚水间铺展出一幅绿富同兴的锦绣画卷,与浙江安吉的实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一是转型阵痛中的生态觉醒。与安吉当年壮士断腕相似,远安的绿色转型同样始于刮骨疗毒的勇气。面对煤矿资源枯竭的困境,县委、县政府果断关停煤矿企业,在旧矿场上培育出食用菌产业园。如今,茅坪场镇万亩香菇基地年产值突破5亿元,曾经的矿工变身菇掌柜,用智慧大棚取代了井下矿灯。这种转型智慧在鹿苑村得到诗意呈现:废弃的运输道路改造成观光小车,满载游客穿梭于黄茶梯田之间,让远安黄茶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二是山水经济的远安解法。当安吉用负氧离子计算生态价值时,远安正以全域景区化重塑乡村版图。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让中华秋沙鸭重现水面,更催生出生态观鸟+研学旅游新业态。这种生态溢价在旧县镇龙泉村尤为显著:通过发展林下经济,雷竹笋、羊肚菌等林特产品带动户均增收2.8万元,真正实现了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 三是绿色银行的创新实践。远安的生态治理展现出荆楚特有的创新基因。洋坪镇三板村首创垃圾银行,村民可用分类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生活垃圾减量率达65%。更具突破性的是,全县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水质优良率等指标量化为绿色资产,为全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远安样本。 四是文化赋能的乡愁经济。与安吉村村是景区的布局不同,远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注重文化基因的传承。嫘祖文化节激活千年农耕记忆,非遗传承人用呜音喇叭吹响乡村振兴新曲,这种文化+生态的融合发展,让董家村贡茶基地重现唐代茶马古道盛景,古茶园与电商直播间交织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跨越山河的生态共鸣,从安吉余村到远安鹿苑,从浙江竹海到荆山沮水,两地的实践共同印证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远安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创造的三产联动模式——矿区变景区、农房变民宿、村民变股民,与安吉的生态银行形成战略共振。当安吉白茶与远安黄茶在茶杯中舒展,当竹海氧吧与沮河湿地共谱生态乐章,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新篇。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对转化路径,每座青山都是绿色提款机,每条清溪都能流淌生态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