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情人节,一起看看当阳这对九旬夫妻的故事他们已携手走过75年风雨,膝下有37名子孙 白首不相离 这就是爱情
三峡晚报讯 这是当阳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携手走过75年风雨.
本报记者陈义超 通讯员王涛 胡志 文/图
今天是情人节,记者为您讲一讲一对老夫妻的故事。
在当阳市庙前镇普济寺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两老都已年过九旬,携手走过了75年的风雨。他们从未说过情爱之话,却平平淡淡走到了白石之婚,用3/4个世纪的经历告诉晚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
A 媒妁之言对了路
他们的相识很简单
普济寺村全村15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被当地人称为“长寿村”。提到“长寿”二字,村民们脱口而出的是,有两位老人仅婚龄就有75年,已是白石之婚。
这对老夫妻住在普济寺村三组,丈夫张明训,95岁,妻子朱大秀,97岁,两人1942年结婚,已携手走过75个春秋,如今四世同堂,膝下有37名子孙。
“现在的年轻人都把爱情节日化,似乎礼物和惊喜才能表达爱情,两位老人将一段婚姻坚守了75年,这才是爱情。”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普济寺村三组时,该村书记王刚说。
从结婚至今,两位老人一直住在普济寺村,因老房年久失修,1981年,在老房原址几百米外建成了如今的三间房,一住又是35年。两老有1子3女,75岁的儿子张德堂和他们住在一起。两位老人至今坚持自己种菜养鸡、独自开伙。
因为年龄大了,两位老人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有所下降,张德堂向记者讲述了父母的婚姻历程。
张德堂说,父母曾对他讲起两人是如何相识的。抗日战争时期,朱大秀逃难到普济寺村,经村里长辈介绍,认识了张明训,媒婆带着两人见了面,就此“对了路”,没多久就在老人的见证下结婚了,由于条件所限,婚礼很简单。婚后不久,张明训被抓了壮丁,他从荆门辗转3个多月步行回到老家,从此再也没有和朱大秀分开过。
B 少年夫妻老来伴
他们的爱情很平淡
聊着聊着,午饭时间到了,坐在稻场晒太阳的张明训起身走进厨房,打开橱柜,拿出青菜和腊肉,放在灶上加热。饭是早餐剩下的,老人用清汤略微煮软。10来分钟后,饭菜就端进了里屋,朱大秀腿脚不便,加上最近感冒了,正就着炭火取暖。张明训为老伴盛满米饭,递上筷子,不时用毛巾给老伴擦嘴角。
20分钟后,朱大秀吃完了,张明训理了理火盆中的炭,拿过碗筷开始收拾。“子女们提议负责两老饮食,但父亲担心饭菜不合母亲的口味。”张德堂告诉记者,这么多年,老两口一直坚持单独开火,子女们负责菜米油盐的供给,他们的生活很规律,9点早餐,12点午餐,傍晚6点晚餐,晚上8、9点就休息了。
张明训识字,这在当时的村里很少见,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村里的“宝贝”,从仓库点算到文书写作都少不了,每年春节,还义务为乡邻写对联。
张德堂说,母亲性格豪爽主外,父亲性格温和主内,走亲访友都是母亲去,父亲大多在家中留守,这样的家庭格局,一直持续到母亲走不动了。“最远就去过宜昌城区,印象中,父亲给母亲买过的礼物,只有一支发簪。搬新家时,发簪遗失,母亲为此懊悔了好长时间。”张德堂说,两老很知足,从未对儿女提过要求,有地种,有饭吃,两人在一起,就认为是幸福的事。1981年搬新家时,张明训曾为新屋书写春联:“战火纷飞结伴侣,白头到老度晚年。”因朱大秀不识字,当年张明训站在门口给妻子念了好几遍。
C 白天吵架晚上和
他们的婚姻很和谐
爱情有遗传吗?张德堂说,应该有。父母相濡以沫走过75年,膝下的子女、孙辈都已完婚,没有一家因夫妻关系发生大的矛盾。即便发生摩擦,两老也会将责任“怪罪”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并让子女们改正。
75年的婚姻,老两口也有过摩擦。张德堂回忆,在他小时候,一次父亲下地干活,回家时将锄头放在了大门口,母亲就曾与父亲发生争吵。事后父亲妥协了,当天吃晚饭时,还不忘给母亲盛饭递筷,“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两人打架现说起,到了半夜又和起。”
老两口的女婿马新旺告诉记者,至今他仍记得结婚时两老的嘱托,“好好过日子、白头偕老,看着两位老人,晚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家庭呢?”
结婚75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老两口少有牵手合影。在记者提议下,子女们请两老坐在一起拍合影。张明训牵起老伴的手,刚拍完就匆匆挪开了,因为老伴说“冷”,他赶紧伸手去为老伴整理衣扣。
昨日下午,记者离开前,张明训拿着铁锹来到菜园边,开始整理草木灰,他轻声告诉记者,“开春了,要种几棵果树,来年摘几个果果给她吃。”
朱大秀吃完饭,张明训理了理火盆中的炭,拿过碗筷开始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