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杨子峰
“人在草木间”的远安黄茶,因“茶圣”陆羽的慧眼摆脱尘世而飘逸,一举成为远安的饮食和精神缩影,“山南:以峡州上。”远安黄茶从此披上了“袈裟”。 这件袈裟不是位于鹿苑寺东面谷口“袈裟堰”明末了机和尚的那件,而应该和“母仪天下”的嫘祖有关。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结束了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传说农历三月十五为嫘祖诞辰,每到这一天,以远安为核心,方圆数百里的民众,自发集聚嫘祖镇举办庙会,朝拜祭祀,1400年以来经久不衰。 我站在位于远安嫘祖镇的嫘祖雕塑前遐想。这位以劳定国,被尊称为“旺夫神”的嫘祖一定和茶树有缘,有兰草、山花、常青树相伴的茶树她会不高看一眼? 在我国,桑树栽培比茶树种植历史早得多,但有史记载,桑农将采摘的桑叶蒸炒去涩后作为茶饮。当时的文字和方言并没有“茶”这个词。据史料记载,“茶”一词在唐以后才出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可以说,这些词汇或者方言进化到“茶”经历了近千年,盛产茶叶的远安茶应早已入百姓家。以蚕丝做的袈裟“加身”于远安黄茶,肯定会绿色光芒万丈。 远安黄茶旗下的鹿苑茶为全国著名的黄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即有“茶以鹿苑为最”的记载,至清朝乾隆年间,被清室选为“贡品”。乾隆皇帝御封为“好酽茶”。清光绪九年,临济正宗四十五世僧人金田云游此寺讲经,品饮鹿苑茶赋诗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为了寻找那件“袈裟”,我来到鹿苑村。距远安城西北10里,在群山环抱中,一小村,一小溪,丹霞红岩的背景里,被唤为鹿苑。要想品味远安黄茶,鹿苑村是你迈不过的坎,一同行者给我“洗脑”。鸟瞰犹如聚宝之盆,鹿溪河蜿蜒妖冶,村民依山沿河而居,山水里,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遇可及。 能看到千年古茶树,是我们的期盼。一杨氏村民热情为我们引路,穿行茶园里,贴近山石处,她指着一棵茶树说,这就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千年古树。我们有些惊讶,它和其他茶树没什么异样呀!领路的村妇搓着手说,因树太高不方便采摘,几年前砍了。我们同行的几个赶紧围过去细看,根部如碗粗,砍伐留下的疤痕依在,在皮骨相连处倔强地长出大拇指般大小的新枝,完美地遮住沧桑。在灵秀山水、丹霞胜景背景下的古树旁,我们显得有些俗气。其生性傲娇,非梧不栖,兰香幽谷,鸟鸣空山,山峦险俊,溪水秀美,风光迷人,美哉!壮哉!悠哉! 看完古树,她又引我们去喝茶。刚竣工的楼房长在茶园前,青瓦白墙透出干净整洁。女主人很健谈,凭靠山风水,凭幽谷茶园,凭黄茶制艺,她没出嫁,招夫上门。已说服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开农家乐,学习传统制茶工艺,制茶世家的传统技艺不能没有传人。她知道以鹿苑茶为代表的制作工艺被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里表演制茶工艺还请她参加过,她是远安黄茶工艺的传人。 远安用茶有其独到的风俗。客来敬茶、茶馆饮茶、宴席吃茶、相亲奉茶等。远安人的包容也体现在茶文化上,虽有本地上好的鹿苑、花林黄茶,也饮保康茶、五峰茶等。也不拒绝铁观音、乌龙、普洱等。但始终装着远安黄茶,抱朴守拙,以拙求进。 远安黄茶对于原料的要求十分苛刻,鲜叶采摘要细嫩、新鲜、匀齐、纯净,采摘时间在清明节前后15天,采摘标准是一叶一心,不带鱼叶、老叶、茶果。远安黄茶的制作工艺大抵分为杀青、炒二青、焖堆、拣剔、炒干五大环节。民间老茶师流传四句口诀:一要栎木柴(火好、无烟);二要手法快(技艺娴熟);三要焖得好(焖出谷黄色和香味来);四要捻得开(炒好的干茶用手一捻即成粉)。一个快50岁的茶农,娓娓道来,如大师讲坛。 手捧她敬过来的茶,黄汤黄叶,特立独行。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满披、条索紧结环装;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远安黄茶的韵味,没有见过它的人不会明了。远安黄茶的独特品质正是源于对传统工艺的不忘初心,农家也是好茶出处,能和鹿苑寺庙里的茶一样脱俗。 远安黄茶和远安人的脱俗,正是我寻找的那件“袈裟”。我和远安黄茶双飞翼,无彩凤,心有灵犀! (作者单位:猇亭区古老背街道办事处) 来源于三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