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pwq3613 于 2018-3-13 07:49 编辑
根据《陈书•樊猛传》 (卷31)和《南史•樊猛传》(卷67)武陵王萧纪举兵自汉江东下的记载,需要重新总结战争大势,对战场地理也要重新考虑。
太清五年(552年)夏四月,萧纪率军东至巴郡,欲图荆州。巴郡应近汉水。《南史•梁元帝本纪》(卷8)云:
五月癸未,帝遣将胡僧佑、陆法和援巴陵。
八月(实为五月),武陵王纪率巴、蜀之众东下,遣护军将军陆法和屯巴峡以拒之。
五月甲申,西魏进兵巴西。巴西郡当在巴郡西,也近汉水,不一定临长江。这时萧纪在由汉水东出的路上,五天后五月己丑次于西陵。[ii]《南史·萧纪传》的己巳和《梁书·萧纪传》的丁丑都是己丑之讹。这里西陵应是地区名称,萧纪与陆法和对峙的具体地点是峡口,就是今南漳县西南端的峡口。《北齐书•陆法和传》陆法和称为巫峡;《梁书》和《南史》《元帝纪》称巴峡,其地称巴陵;《陈书•樊猛传》(卷67)其江也叫巴江。整个六月,双方在峡口相持。《北齐书•陆法和传》(卷32)云:
法和……谓湘东王曰:”侯景自然平矣,无足可虑。蜀贼将至,法和请守巫峡待之。”乃总诸军而往,亲运石以填江,三日,水遂分流,横之以铁锁。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渡,峡口势蹙,进退不可。王琳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军次白帝,……
陆法和在萧纪到达前,紧急抢修工事,在河心筑坝阻碍水路,又用铁锁隔断航道,在两岸各筑一垒防护铁锁。驻守巴东的萧圆照派船往沮上游尽量远处接应萧纪,但是军情紧急,忙中出错,没有考虑加载兵士后,船不得行;恰遇上游降水,无雨而水涨三尺,大大方便了行船,所以被蜀军将士看作好兆。将近峡口,江面因为陆法和的防御工事出现黑龙负舟的异象,蜀军不知就里,反而看作吉兆鼓噪欢呼。陆法和向萧绎告急,十日之内,接连两次。萧绎派任约和谢答仁率禁军和临时拼凑的部队驰援。[iii]萧纪在敌方援军到达前,攻断铁锁,派侯叡傍险出陆法和后,临水筑三垒以御法和及援军。蜀军收到巴东人的支持。六月乙卯,王僧辩平湘州陆纳,萧绎诸军陆续赴援。《南史•萧纪传》(卷53)云:
元帝书遗纪,遣光州刺史郑安中往喻意于纪,许其还蜀,专制崏方。纪不从命,报书如家人礼。既而侯叡为任约、谢答仁所破,又陆纳平,诸军并西赴,……帝又为诗曰:“回首望荆门,惊浪且雷奔,四鸟嗟长别,三声悲夜猿。”圆正在狱中连句曰:”水长二江急,云生三峡昏,愿贳淮南罪,思报阜陵恩。”帝看诗而泣。纪频败,知不振,遣署度支尚书乐奉业往江陵论和缉之计。元帝知纪必破,遂拒而不许,于是两岸十余城遂俱降。
《梁书•武陵王萧纪传》(卷55)云:
丙戌,巴东民苻升、徐子初等斩纪硖口城主公孙晃,降于众军。王琳、宋簉、任约、谢答仁等因进攻侯叡,陷其三垒,于是两岸十余城遂俱降。
六月丙辰(《梁书•萧纪传》“丙戌”为“丙辰”之误),巴东民苻升、徐子初等斩纪峡口城主公孙晃,降于众军。王琳、宋簉、任约、谢答仁等因进攻侯叡,陷其三垒,于是两岸十余城遂俱降。七月,樊猛获纪及其第三子圆满,俱杀之于峡口。陆法和与樊猛等继续追击,经白帝进攻取梁、益。 萧绎和萧圆照的诗是古三峡不在长江的有力证据。今本《水经注·江水篇》有关三峡的记载至少有一部分内容经过唐人按照唐代地理观做了改写,
《梁书》卷55《武陵王萧纪传》
[ii] 《南史》卷8《梁元帝本纪下》。
[iii] 《南史》卷53《萧纪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