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3) 鸡蛋( 0)
|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酒在我国还有着很深的渊源。关于酒的起源,有许多说法,我们最熟悉可能就是杜康了。"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人说一醉解千愁。三国曹操曾留下一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杯两盏,混混沌沌,荣辱皆忘,世间事只在谈笑间。然而,为卖醉忘愁而喝酒必竟浪费了美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豪气又不失浪漫。王维的诗几乎可以入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淡淡的离愁,浓浓的别情。最喜欢的还是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相比之下易安居士的酒态显的婉转而娇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见令酒香沉淀的还是饮者本身。
据说酒品就是人品,从酒品中能识得其为人之一二。第一次验证的是闻说周总理的酒品,酒量好,但有节制。正似他的为人,通达,胸襟开阔,而又自律。至于身边的人,多是同事,偶尔有一起聚餐,细观察来的确如此,一些人磨蹭推托多是谨言慎行之人,而顾左右而言他的多是机灵精明之人,比较欣赏的还是不管来者何人均一口饮尽的,这种人比较利索,多数没心病。当然某些特殊场合,喝酒仅仅是场面的不作统计,因为这些应酬多半有点目的或为了某些正事。据某人亲口话说:喝酒最佩服就是你们老板,喝的东倒西歪,一团烂泥,仍不会忘了正事。
其实,我从小就不喜欢酒。记忆里我还没上小学和上了小学那段长长的时间里,在我家一间狭小的屋子父亲和一班朋友烟雾缭绕,高声阔谈。那时节的人不像现在各个都有业可作,也没有太多的余钱可以打牌搓麻将,唯一的爱好就是喝酒,下菜的是豆腐干、牛肉、皮蛋、咸菜鱼,或者没菜有花生米就行了。酒一点也不好喝,爸爸用筷子给我蘸了一口,忽如其来的辛辣让幼小的我几乎掉眼泪。小时候对于酒的印像就是喧哗、辛辣、烂醉、好吃的下酒菜。
爸爸喜欢酒,因此我家最不缺的就是酒。家里一直常有浸杨梅酒。将杨梅放进罐里,再倒进白酒,酒要刚好满过杨梅,如果想做的甜些可以倒入适量白糖。过一个月后就可以倒出来喝了,杨梅浸久了会化,最好能在一至两个月间喝完。倒出来的酒是红的,酒的辛辣都跑到杨梅里,于是杨梅很辣酒很甜,细品还会有一点点酸。但易上火,不宜多喝。除了浸杨梅酒,还有浸无花果,这个却是去火清肠的。
耳熏目染到今天,我也能喝些了。偶尔回家,在吃完饭后和老妈倒上小杯,浅酌一口,再闲七闲八却说些杂事,或者听她话说当年。我和老妈说,这酒一点都不好喝,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喜欢喝呢?老妈泯了一口,过半晌说出一句很哲理的话,可能喜欢这过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