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们很喜欢讲一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的,我们的思想属于必然论,而不是偶然论。人和人之间会产生关系也是一样,转来转去都是有冤的人才会碰在一起。当然冤家也不一定是坏事情,有看了就讨厌的死对头,也有看了就喜欢的欢喜冤家。所以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另外一番说法,认为亲子关系决定两代人的恩怨,:子女不是来报仇的,就是来报恩的(一般讲的子女不是来讨债的,就是来还债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真假,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比较重视道德性的求善,而不是优先反应科学性的求真,我们比较喜欢通过“善”来求“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子女的的确确存在两种不同表现:来报仇的子女,父母家财万贯,他帮父母花光败掉,父母生意兴隆,被他搞的一败涂地,就算父母身体很好,最后也被他活活气死。这样的败家子,就是典型来报仇的;来报恩的子女,父母的健康他会全心全意照顾,家境不好他会赚钱来补贴家用,父母名声不好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子女实在是难能可贵。 听到这种说法,很多人一定会着急询问:怎么分辨子女是报恩来的还是报仇来的?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对这些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其实这种问题根本搞不清楚,只能勉强的回答“很难讲”!因为有的子女是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的,而有的子女是用报仇的方式来报恩的。 有一个小孩非常乖巧可爱,深得父母的疼爱。父母对他十分用心,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有用的人。可是刚刚长到十几岁,突然一场车祸死于非命,这就是用报恩的方式来报仇。老实讲,孩子很不听话、不乖巧,父母还不会那么伤心。但他的表现一直是报恩的,得到父母的欢心以后,用自己的早逝来报仇,更加让父母伤心不已,成为一生的痛处。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聪明过人且虚心好学,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感叹是老天带走了颜回。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孔子不久也与世长辞。 相反地,一个小孩从小顽皮,也不听话读书,父母一直被他气的要死。而隔壁邻居家的儿子,从小成绩很好,一直令这对父母十分羡慕。自己孩子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便不再读书,到一家工厂当了车间工人。而隔壁家的儿子,却出国留学,从事研究工作,更加令父母感到脸上无光。但后来自己的孩子对工作有了兴趣,技术越来越好,慢慢提拔为车间的主任。直到父母年老生病住院,他忙前忙后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感叹只有他才是最可靠的。因为隔壁的儿子远走高飞去了国外,父母病床之前无人照顾,最后晚景十分凄凉。所以报恩报仇,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人的一生变化莫测,人性是善是恶也并未有定论。既然可善可恶,便证明教养子女的目的即在塑造子女。所以,父母不如不去想子女是来干什么的,也不要盲目论断子女是来干什么的。用心把握子女教养的过程才是关键。其实报恩报仇,一半天生,一半人为。天生来报恩的子女,父母如果不好好加以教导,就会忘记了报恩的初衷,或者不知道怎样报恩而变成报仇的孩子。天生来报仇的子女,也可能由于父母用心教养,化解了原有的仇恨,反而更加孝顺,变成报恩的孩子。原本报仇的报起恩了,岂不是人间的美事?教养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吗? 子女这一辈子是来做人的,父母教养最大的责任是要把子女培养成万物之灵的人。因为才能是做事的本领,品德才是做人的基础,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父母教养子女,必须衡量轻重本末,以培养品德为优先,确立“德本才末”的信念,首要辅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品德良好,才能越大越受人欢迎。品德欠佳,才能越大越危险。所以做人的品德修养,应该列为必修课,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没有人可以例外。 人的品德并非生来就圆满,必须妥善教导,才能改善原来的缺陷。而且品德的修养必须趁早为之,子女越大越不容易培养,因为做人的基础已经不稳固。千万记住,父母对子女实际上只能从品德方面期望,因为品德放之四海而皆准。父母只能要求子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除此以外真的没有其他的权利了。 那知识的事情就不重要了?当然不是。德本才末并不是不重视才能的发展,而是把品德修养当成基础。每个人都会面对两个大染缸,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二者对人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分别负责渲染品德和知识方面。父母子女在入学之前,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础,培养成一个品德优秀、习惯良好的孩子,然后让老师去教知识和技能,这样才对。 为深入探究人生的因果关系,觉悟人生智慧的究竟,特提炼几点思考,以供指教:1.人到底从哪里来? 2.人死后回哪里去? 3.此生为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