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384) 鸡蛋( 0)
|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母亲今年快九十岁了,已是四世同堂,满头银发,牙齿一颗不剩,眼睛昏花,但耳朵一点不背,满脸的皱纹里谱写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脊背弯得厉害,走起路来一步一步挪动着,但每当儿孙们回来看她,笑得跟花一样,像个孩子似的。
母亲嫁到余家是1952年,家里因为穷没有置办一样家什,甚至没有一样完整的物件,堂屋里的桌椅板凳,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不是缺一角就是裂开了口。母亲嫁过来后,用一年的辛勤劳作攒足了钱,打了一张方桌,八把椅子,也置办了厨房里的几样物件,什么碗柜啦,水缸啦,锅碗瓢盆等等。自己动手打了个带烟囱的柴火灶,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第二年春上,母亲生了大姐,没等孩子满月就下地干活了,她心疼耽搁一天就要少挣10分的工分,那时的1分工分要值2分钱啊!母亲拼命干活的结果,就是让家庭不超支,年终决算还能分到10几块钱,而那时生产队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是超支的。母亲通过勤扒苦做,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然而舒心的日子并不长久。1956年二姐刚出生,大姐因病夭折了,一家人陷入深深的失子之痛。母亲痛完哭完还得坚定倔强的苦苦撑着,因为生活还得继续。过了两年生下了我。到了六十年代初,全国都闹饥荒,家里不要说喝大米粥,就连好一点的野菜也吃不上了。为了养活两个孩子,母亲总是变着法子不让我们饿着,干完生产队的农活,就在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开荒种南瓜、丝瓜、苦瓜、峨嵋豆,还栽了桃树杏树柚子树。没日没夜辛苦劳作,总算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后来有了弟弟,对原本就揭不开锅的母亲来说更让她捉襟见肘。生活上的苦还能挺过去,但精神上的打击着实让她心力焦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动荡的的特殊年月里,特别注重出生根红苗正,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母亲因娘家被错划为地主成份。母亲这样的身份对父亲支部书记的角色极为不利。加之父亲刚刚上任不久,所有工作都因为母亲的成份问题受到牵连,经常受到无辜的批斗,于是父亲和母亲的婚姻面临危机……。?僵滞相当长时间,婚姻关系未破裂,但父亲和母亲长期分居两地,子女们随母亲共同生活,记得,弟弟还不到三岁,得了一场大病,母亲心急火燎,背着他跑到十几里地的区医院,衣服湿透。那时,我们都还小,不能为母亲分担点什么,里里外外靠母亲一人撑着,还要饱尝委屈、屈辱等精神之痛。母亲没有读过书,但为人处事和在教育子女上有她独特的一套,母亲常教育我们说:“做人要本分,吃亏是福”。母亲是个善良、正直、勤劳的人,左邻右舍,缺东少西,需要帮忙,她毫不犹豫,要啥给舍。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我们的家庭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母亲就这样苦着累着,把我们姐弟三个抚养成人。姐姐是卫生战线的骄骄者,退休后还被百姓医院聘用担任副院长;我在棉花企业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现在社区担任网格站副站长;弟弟在饮食行业小有成就,现在外地工作。孙子辈已经成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成家立业,德才兼备,颇有成就,母亲感到欣慰和满足,脸上的愁容也一天天舒展开来,时不时露出爽朗的笑声。后来母亲在讲起这段日子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我能活下来,伢子们就是我最大的精神之柱,只要把你们抚养成人,我就是滚钉板也愿意”,母亲如是说。
“母亲的确是余家的大功臣”。这话是父亲在他们金婚纪念日时发出的由衷感慨。
父亲在后来的日子,对母亲非常体谅和照顾。常常在我们面前念叨母亲多么不容易,大概是被母亲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女汉子”精神所感动。母亲在经历了各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之后,终于赢得了本来就属于她的一切——丈夫的真爱,儿孙们的孝顺。
父亲在三年前走了,母亲的世界突然天塌地陷一般,尤其是在晚上往往都是泪流干了天就亮了,寂寞难耐,因此我们隔三差五总会回去陪陪她。不为别的,就为母亲活着有个念想,因为孩子们就是老人家的希望啊!如今,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母亲节来到了,专门为母亲献上此篇文章,以表达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浓浓的爱。
母亲一生很平凡,平凡中见伟大,母亲一生很坎坷,坎坷中见精神。祝愿天下所有母亲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转自湖北当阳网 作者余家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