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三、荆门及卫星遥感影像图所见虎牙
萧绎的诗以荆门的惊浪起兴,暗指侯叡所筑三垒处,即荆门或附近,战事最为紧急。其地在峡口下游不远。
《后汉书•郡国志四》(卷112)荆州南郡夷陵原注云:“有荆门、虎牙山。”。李贤注:“虎牙有文如齿牙,荆门上合下开。”
《后汉书•光武本纪》(卷1下)建武九年载:“公孙述遣将田戎、任满据荆门。” 注云:
《水经注》曰:“江水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其状似门,虎牙山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故以名也。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在今硖州夷陵县东南。
石先生引今本《水经注•江水篇》云:
江水又东, 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 上合下开,闇彻山南, 有门像; 虎牙在北, 石壁色红, 间有白文类牙形, 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 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 故郭景纯《江赋》曰: “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盘礴。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
石泉先生接着论荆门、虎牙不可能如唐以后流行说法认为的在长江两岸:“这段描述, 取材于《文选》卷12 , 郭景纯《江赋》李善注所引盛弘之《荆州记》。《太平御览》 卷49、167 所引袁山松 《宜都山川记》 与此略同, 可知是出自南朝人的手笔, 大致应可信。 然在今长江上宜昌至宜都河段并看不到有这样的险要之处。而且这一段江面已相当宽阔, 两岸低丘相连, 绝不可能有两山隔江对峙控扼江面形成险要。” 我认为古三峡和荆门都在沮漳河而不在长江,从圆渊九回,河道曲折看,荆门、虎牙应在远安县洋坪镇一带。从卫星遥感影像图在镇西可以见到与文献记载之虎牙高度吻合的地貌。
在洋坪镇西的许家岗北沮河北岸有三处有着齿状竖纹的石壁,这里属于沮河丹霞地貌带,正是“石壁色红, 间有白文,类牙形”,西边最大的一处尤具上下咬合的牙齿形态。单从卫星地图我们已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判断此处就是虎牙。
2918年10月6日至9日我在远安县洋坪镇和南漳县峡口村做了考察。6日、7日宿洋坪镇,8日宿峡口,9日又回洋坪。沮河从北来受阻于洋坪镇街北的张家岗西流,过橡胶坝和洋坪二桥绕许家岗成U形河道过洋坪镇街南的洋坪大桥向东流往回龙湾景区。U形大湾名藏刀湾,据说古时将军打仗藏刀于此因而得名。卫星图所见U形河道北支直道三处牙齿状石板组成的石壁到实地看都是略高出河床的河滩。下游最大的一处接U形的弯道,当即虎牙。陈桥驿先生搜罗的《水经注》佚文可以帮助对虎牙的定位。《<水经注>校证》云:
《蜀鉴》卷1建武九年引《水经注》云:“公孙述依二山作浮桥拒汉师,下有急滩,名虎牙滩。”《舆地纪胜》卷73荆湖北路峡州《景物》下“虎牙山”引《水经注》云:“下有急滩,名虎牙滩。一名武牙。”《元一统志》卷3河南江北等行中书省峡州路《山川》“虎牙山”引《水经注》云:“荆门在南山之半,虎牙在北山之间,公孙述遣二将依山作浮桥,拒汉师,下有急滩,名虎牙滩,一名武牙。”据三书所引,“下有急滩,名虎牙滩。一名武牙”,当是此段中佚文。
陈先生因为“下有急滩,名虎牙滩。一名武牙”为三本不同的书分别引用,文字基本相同,论定其为《水经注》此段中佚文,那么虎牙既是石壁又是河滩,藏刀湾的石壁河滩与文献记载的情形相合。卫星图上整齐排列的牙齿状石板到了现场由于杂草丛生已看不到石阵,甚至在近处也看不到石板,但采访中有人把石阵形容为象梯田一样的石板,比照卫星图,极为贴切。多人提到,现在杂草遮住看不见了。卫星图当是因为不同的地物对光的感应不同故能呈现牙齿状的轮廓和排列。石壁的底端或者说石阵的南缘是河道最狭窄处,在许家岗东端沮河北支上的蓄水坝建成后,水库来水过坝下涵洞后直接流向在南支的水电站再东流往回龙湾,流到藏刀湾的水很少。最窄处河床里有一些与水流方向一致的梭形大石,卷起裤腿可以踩着这些大石涉水过河。这些排列有序的大石表明这里的河道是水流顺着岩质河床岩石的节理侵蚀切割河床形成的,河道分开了许家岗和石壁,这样切割形成的河道特别狭窄,因为上游和下游河道较宽,加上石壁地势较高,就形成了急滩。另外,就在这些梭形大石之上有一处大的礁石,以往水量大时,它必定是行船的大障碍。虎牙滩之名除了石壁的石板呈牙齿形外,也因为急滩水情的险恶得名。河心礁石高出水面不多,顶部分明呈现四块完整的牙齿形状和双层排列的石板,矩形石板南北长,东西短,与卫星图上看到的石壁上牙齿状石板相似,礁石的石板可以认为是对岸石壁石阵的具体而微者。这里的红砂岩普遍有网格状节理,牙齿状石板是裂隙发育形成的,因为地势只略高于水面,河水反复淹没冲刷,又经太阳曝晒,裂隙发育,在石壁上形成规整的阴文。因为河滩石壁的位置更高一些,现在已经被陆生杂草掩盖,河心礁石还能反映石壁在以前水量大时的面貌。《水经注》说“石壁色红, 间有白文,类牙形”。这里白文即阴文,实为节理裂隙。
《蜀鉴》和《元一统志》的引文表明东汉初年汉军与公孙述部在虎牙滩发生战事。《后汉书•郡国志四》夷陵县原注云有虎牙山。李贤注:“虎牙有文如齿牙”。有文如齿牙的虎牙山与《水经注》记载的虎牙滩在同一地。按我们所考,虎牙山只能是U形河道包围的许家岗、张家岗等低山。
《后汉书•岑彭传》(卷17)记载了发生在荆门、虎牙的这次战事,能反映出一些地理信息:
九年,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汎,将数万人乘枋箄下江关,击破冯骏及砀冯骏及田鸿、李玄等。遂拔夷道、夷陵,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欑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彭数攻之,不利,于是装直进楼船、冒突露桡数千艘。……十一年春,……帝报彭曰:“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为重而已。”
许家岗等地对防止来自下游方向的进攻,阻扼水道地形十分有利。但结营山上的守军需要河北的后方支持。发生在虎牙的战事,蜀军应就在许家岗北的沮河立浮桥、斗楼。但《蜀鉴》引《水经注》云:“公孙述依二山作浮桥”与藏刀湾并没有两座山的现实不合,该如何解释?
应该看到《元一统志》引《水经注》云:“公孙述遣二将依山作浮桥”,与《蜀鉴》引文不尽相同,因为指挥战斗的并非公孙述本人,可以认为《元一统志》引文更接近《水经注》原貌,《蜀鉴》的“二山”可以认为涉原文的“二将”而误,原文可以只是“依山”。当然《元一统志》这句引文前是“荆门在南山之半,虎牙在北山之间”,那么“依山”就是“依二山”了。这两句在今本《水经注》中有相似的句子,即“荆门在南”和“虎牙在北”,《水经注》这两句前后叙事连贯,应该是更多保留古本原貌的,而《元一统志》的引文实为推测性定位,当已非原貌。最关键的是,今本《水经注》以及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下》李贤注开始的称出自《水经注》的引文都以荆门、虎牙为隔长江对峙的两座山,石泉先生已辨明其必误,唐以后人根据唐代的地理观念对《水经注》原文做了整理订补,而实为窜乱。
荆门的问题理不出头绪,10月8日我先去了我认为是梁末峡口之战战场的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峡口在2006年大坝落成水库蓄水后,因为风光有似三峡,被称为小三峡。
峡口大坝也叫峡门口大坝,建于沮河出峡进入河谷冲积平原的峡门两山之间。峡门双峰插云,巍峨磅礴,这里与文献记载荆门最主要的特征“上合而下开”完全一致。爬上峡门右峰山腰,望见山下沮河右边的通城河,想起萧圆正的诗“二江水涨急,云生三峡昏”,二江应是沮河与通城河。那么荆门就是峡门了。在村委会一位年轻工作人员说水库中凡有人家处都有盘山路可以出山,这与梁末峡口之战萧纪派侯叡傍险出扼据峡口的陆法和之后的情形可以相合。在村口桥头一家夫妻店吃晚饭时,询问男店主知道泛舟水库,可以听到猴子叫,也有猴子偷农民的包谷。我说古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不是长江巫峡,而是这里峡口上面的巫峡。这地方绝不应叫小三峡.可叫古三峡。
今本《水经注》及各种引文都说荆门与虎牙隔江对峙。如果荆门在峡门口,该如何考虑荆门与虎牙的关系?我决定再回洋坪,从芦溪湾方向,也就是藏刀湾U形河道底部西岸方向对藏刀湾进行探察,这样我就对“虎牙”石壁河滩做了全方位的观察。
10月9日上午,我在芦溪湾向一位在路边小块菜地里拔草的70多岁的老丈询问沮河什么地方最窄?是不是有地方很窄又突然变宽的?他说民国二十四年大水河道发生过大的变化。以前河道很窄,只有现在河面的三分之一。在我的央求下他带我去拜访附近一位九旬老者,老者告诉我们以前沮河洋坪大桥那里水面最窄,他也提到橡胶坝那里也有那种石板。老者的话提供了明确的信息,荆门不大可能在洋坪。从老者家中出来.拔草丈人仔细思考后说:“荆门会不会在峡口那里?沮河上只有那里象门。”在以沮河为过荆门和虎牙之江的前提下,拔草丈人从经验出发得的出结论同我反复推敲史料做的推测不谋而合。
从《后汉书》看,荆门和虎牙虽同在夷陵县,被相提并论,但并没有记载表明两地紧密相邻。经过实地考察我认为,正如如石泉先生指出的,《水经注》对荆门、虎牙的记录经过了唐代学者根据唐代的地理观念加工整理,已不完全是本来面貌,将巫峡和荆门、虎牙定在沮河流域,可以进一步对今本《水经注》的相关记载做出合理解读。
“江水又东, 历荆门、虎牙之间。”“江”原本指今沮河,《水经注》原文应是“江水又南, 历荆门、虎牙之间。”沮河在峡口,即我们所考荆门到洋坪的U形河湾之间基本为南流,整理者把这里的江误认为长江,“南”字被改成了“东”字,荆门、虎牙也就被理解成为夹江对峙的两座山。
“荆门在南, 上合下开, 闇彻山南, 有门像”。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水经注》无中“闇彻山南”。按我们的新解,“在南”实为唐人认为荆门、虎牙夹江对峙,因后文“虎牙在北”而添加的。《后汉书•郡国志》注只取最突出的特征“上合下开”。删除“在南”二字,今本《水经注》的叙述同南漳县峡门口的情形毫厘不爽。《宋书•乐志四》》(卷12)载《吴鼓吹曲》《通荆门》云:“荆门限巫山,高峻与云连”。所谓“闇彻山南”的山,即巫山,也就是本文所考巫峡。荆门正在巫山最南端,
“虎牙在北, 石壁色红, 间有白文类牙形, 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 楚之西塞也。”“在北”按唐人的误解被理解为在长江北岸。经实地考察,实指沮河之北,因上文“荆门”下臆增“在南”而坐实了这种错误的理解。消除这个错误,我们看到《水经注》的叙述与洋坪藏刀湾的情况完全相合。陈桥驿先生认为有关虎牙滩的内容为《水经注》此段中内容,也得到证实。“此二山, 楚之西塞也。”当理解为两处要塞,但它们的主要作用相同,在地理上成为一体。民国时,洋坪和峡口同有小汉口之称,仍反映着沮河这段航道的重要性和洋坪、峡口两地作为物资集散地功能相同在地理上成为一体。
“水势急峻, 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盘礴。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者也。”我采访得知,沮河原来可以走三四十米长的大船,上水要拉纤,水流湍急,纤夫几乎伏地而行。“虎牙嵥竖”当指有牙齿状竖文的石壁看起来象猛地扎入河中,形成急滩。“屹”通“圪”,在郭璞的故乡,今山西方言中仍是略微的意思。屹崒指石壁稍稍高起。老乡介绍,民国二十四年大水以前,河道靠近北边三板村,大水后才靠许家岗那边。可见以往石壁河滩妨碍航行的特点更加突出。“圆渊九回”指沮河在峡口出巫峡后进入宽谷,河道在峡中左右摆动,自峡口至远安县,一个大湾接着一个大湾,以洋坪镇西的藏刀湾最为典型,被称为圆渊。
对荆门、虎牙的定位,不但增强了对巫峡定位的证据,也增强了我们对经过窜乱的今本《水经注》进行复原的信心。这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需要对夷陵、夷道等相关地名定位,做细致的文献分析,也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