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 鸡蛋( 0)
|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读后感范文4000字: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含第一章学习:从猜测到科学,第二部分学习者与学习,包含第二章专家与新手的差异,第三章学习与迁移,第四章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第五章心理与大脑,第三部分教师与教学,包含第六章学习环境设计,第七章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第八章教师的学习,第九章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第四部分为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包含第十章结论,第十一章后续研究。
从书名和目录可以看出,这本书覆盖了心理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借助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或者说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现在大都提倡终身学习,因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量太大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一段时间不学习,就感觉被社会淘汰了。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大概可以分为上学前的学习,学校里的学习,工作以后的学习,当然这中间都会穿插社会上的学习。
《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读后感范文4000字
关于上学前的学习,第四章里面有提到婴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看护人的引导或者指导来学习。现在的脑科学已经证实,婴儿生下来时候大脑并不是白板,里面是有内容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后,就开始不断地学习,按照书上的说法是什么特惠领域学习,之前也看到过一个名词叫贝叶斯学习法,他们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学习。关于婴幼儿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稍微观察了一下,大儿子今年7岁,他的观察能力很强,能够发现大人不留意的事情,他从小喜欢坐公交车,记路线,背站名,现在县城大部分公交线路他都装到脑子里了,他每天都会问我很多问题,比如有个问题他问过好几次,傍晚看见月亮,为什么“我走到哪里,月亮也跟着走。”,我用地理学上的解释他不太理解,所以问了好几次。另外一个问题是他在斜坡上往下走为什么停不下来,我跟他说了些万有引力、重力以及重力加速度的知识,估计讲的也不够通俗,难以理解。他还喜欢数字计算,总是问数字问题,包括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小儿子2岁,说话还不太会,大人讲的大部分都能听懂,喜欢到处翻箱倒柜,探索,还喜欢和哥哥做一样的事情。
学校里的学习,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小学五年级以前稀里糊涂,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学习动机。五年级开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或者说动机,脑袋瓜似乎也开窍了一点。初中高中一直维持着这种状态。按照这本书里的说法,就是学习需要主动,需要兴趣、意志,还有灵性?这个不太懂。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关于兴趣,我并不是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比较有兴趣的就是以前所谓的主课语数外,所以物理、化学什么的主要靠意志。因为选了理科,政治历史就基本废弃。到了大学,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学习动机了,唯一比较上心的就是英语。
工作以后基本上没怎么学习,除了玩电脑,如果玩电脑也算学习的话。中间有几年领导让我兼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再就是2013年到2018年给一家北京的小公司翻译计算机方面的英语新闻,很遗憾,公司倒闭了,我的翻译也停止了。现在,我加入大鱼共读,“似乎又开始学习了”。
下面围绕这本书简单说说,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讲了学习科学的进展情况,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能扯上关系的都可以拉进来。
第二部分,学习者与学习。人是学习的主体,作者首先来了一章专家与新手的差异,给我来个下马威。好吧,学习这么多年,教书十几年,我还是停留在新手的阶段。虽然这个世界伪专家很多,但我觉得书里描述的那种专家还是挺多的,有的达到了艺术家水准。学习光有广度,没有深度是不行的,会成为所谓的煎饼人。要成为专家,在专业领域就要达到一英里厚。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常常说学以致用,但很多时候感觉学了没啥用,这其实是因为很多知识是惰性的,提取不出来。我们把知识生吞活剥,割裂了他们的联系,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因而没法条件性地触发。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我们的知识分成了各个学科,彼此孤立,也是导致我们无法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的原因。
其实就学习本身而言,大脑是基础,现在的脑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知识部分地揭开了有关学习的一些秘密,但未知的仍然占大部分。这里要避开两个误区,一是左脑与右脑必须分别培养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二是人仅仅使用了20%的大脑功能。这部分主要围绕3个方面,一是学习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好比生成新的大脑硬件,二是学习组织和重组大脑,三是大脑的不同部位适合于不同时段的学习。
本书也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和例证,从心理学角度来阐述人类的学习。在心理上,我的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能力固化了,认为自己只能学到这个程度,只能考这点分,而没有运用成长型思维。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就算他们认同这样的观念,他们的学习动机仍然难以激发,很多学生还是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停留在学习的舒适区,畏难心理让他们的成绩难以提升。一些老师批评他们懒惰,但我始终坚持认为懒惰只是表象,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似乎被深深掩埋,难以激活。
第三部分教师与学习当然是针对教师的。陶行知说过教学做一体,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传输那么简单,它们是一个有机地整体。第六章学习环境设计围绕四个方面阐述,包括学习者中心环境,知识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共同体中心环境,4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甚至部分重叠,有机整合的。最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的,比如学习者中心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少量提问,没有小组讨论或学生之间的合作。当然,教育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课堂模式,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要看内容而定。全盘否定则教育教学改革根本无法进行。知识中心环境方面,如果仅仅以记忆陈述性知识或者程序性知识为目标,那么很多的教学方法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
评价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等。前者是在教学过程中,后者是在某些学习结束后的评价,比如通过作业,考试。评价是反馈信息的来源,教师用来进行反思并调整或者设计下一步的教学,学生用以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中心环境一般指的是班级,当然也可以是学校甚至更大范围,也可以是家庭、行业。这里摘录一段话:比如在一些班级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要出错或不要回答不懂的问题,这个标准使得学生不愿意提问他们不明白的学习材料,阻碍他们探索新问题,建立假设。共同体,按我的粗浅理解,就是一些潜移默化的规则或者文化氛围,它们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当然,我们要积极设计和营造积极正面的共同体中心环境。比如,把家庭营造为成功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鼓励,指导孩子朝着学校要求的方向转变。假如父母整天刷手机,或者其中一方天天晚上打麻将,我想这些都是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大儿子就常常批评我每天看手机时间太长,小儿子不会说话,抓住我的手机往我口袋里塞,让我陪他玩。
再说说看电视的问题。作者的意思是看某些电视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即使在孩子所看的电视里占的比重很少。儿子最近迷上了俄罗斯动画片螺丝钉,我看了下觉得还不错。当然,还可以看看纪录片。我儿子除了动画片,最喜欢的就是看中央五套体育频道,看到国际性的比赛还认识了很多国家的国旗,我就顺便给他补充点,给个地球仪,给张世界地图,电脑下个地理学习app。当然,王阳明老先生说了,孩子心里要留点空,他一天能做200题算术,你只要给他100题就行了,王阳明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比较像西方的释放天性观念: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第七章主要是一些有效教学的例子,你设计好一堂课,自我感觉不错,但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上完才知道,也可能考试了才知道,不同的学科其实也对应不同的教育教学知识,很少有老师能做到教全科,或者说会学不一定会教。教育教学知识仍然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话,比如半桶水(学科知识)的老师未必教起来比满通水(学科知识)的老师差。当然,作为某一门课的老师,学科知识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
第八章教师的学习这里不再评论了。
第九章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自从有了教师360学时培训以来,已经看了许多技术表演。个人认为,各种技术如果没有有效的与教育教学知识整合,那就是单纯地停留在炫技层面,未必能够改进教学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使用新技术,新技术有很多好处,它们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可以把课堂与校外专家联系起来,可以提升课堂练习的评价速度,快速汇集数据,获取反馈,及时调整或者改进教学,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看视频复习,或者说前几年疯狂炒作的翻转课堂、微课。这几年似乎也有游戏化教学的尝试,学习真的可以像游戏那样轻松吗?人们设想游戏总是很轻松的,当然也有一些游戏难度匪夷所思。
第十章去年读了《终身幼儿园》这本书,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学习是艰难的乐趣,这一点我非常认同。采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似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但学生在具体学习中依然会感到困难,他们的原有概念可能和新知识格格不入。所以,在短暂的游戏形式刺激以后,学生是否仍有动力去学习,这就要看学生的兴趣、意志等多方面因素了。此外,游戏化学习也有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风险,让学生误以为这节课主要就是来玩的。总之,游戏化的学习比较适合幼儿园和小学,再往上就不适合用的太多,看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最后总结性的来几句,这本书从题目来看,野心很大,因此你一看到这题目就会向看到了高深的武林秘籍《九阴真经》那样期望很大。当然,这本书里面,干货还是很多的,包括一些我认为是金句的段落。人类要学习什么?怎么学?其实教师群体常常说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个人认为,学习不光是学知识,学技能,也是要获得学习的能力,书上说的是自我教育能力,这样才能达成所谓的终身学习。
这本书可惜的几个方面,一是原稿像论文,过于学术,缺乏二次整理,通俗化改编,二是翻译,三个人翻译,这是忌讳,风格不统一,语言像机器翻译,当然,比机器翻译还是要好,总之读起来像卡顿的磁带,这也是因为我的学术阅读能力不行。总之,短短一篇总结也不能全部提取书中精华,或许,哪天想起来,会再翻一翻。作者:飞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