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为民做事“莫裹虚”——追忆远安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原局长王波 |
|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 发布日期:2010-09-25 | |
| 人世间,有一种爱,比大海还要壮阔,还要神奇,还要美丽…… 人世间,有一种爱,就像秋日午后的阳光,温暖里带着一点甜蜜…… “做点儿实在事,莫裹虚!”(编者注:莫裹虚,湖北方言,指做人实在)这句话是湖北省远安县就业管理局局长王波的口头禅,他随时都用这句话作为准则来约束自己并告诫同事们。然而这句话如今却再也无法继续说下去。 2010年7月22日,王波在参加全省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座谈会期间,不幸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离世。 39岁,正值山花灿烂的年华,他的生命却就此定格。 “好人走了,不来送一送,心里不安!” 7月24日,是为王波送行的日子。那一天,殡仪馆里人头攒动,有亲属,有同事,有领导,更有许多他曾经关心、帮助过的困难群众。 48岁的向红菊捧着花圈,抹着眼泪赶来了: “王局长是好人。好人走了,不来送一送,心里不安!” 向红菊的丈夫冯战民半身瘫痪,常年卧床,儿子患有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家境窘况。她清楚地记得,去年4月,她到劳动就业综合服务大厅办理提前病退手续,却因 “年龄未达到50岁,不能办理”。无奈之下,她找到局长王波。王波听完她的倾诉后,表示 “会尽力想办法”,并给她300元钱和自己的电话号码,细心叮嘱 “有困难,随时找我”。因 “提前办理”还需上级部门审批,王波便派专人到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做工作。20多天过去了,有些 “失望”的向红菊突然接到了王波的电话。 “对不起,拖了这么久才给您办好。”电话里,王波诚恳的歉意,倒让向红菊“呜呜”地哭起来。 53岁的万宗学和老婆余宗莲抬着花圈,一起赶来了。万宗学跪在地上大哭道: “恩人啊,你走得太早了,老天不公啊。” 万宗学曾是机关干部,后调入鹿苑茶厂,恰好遇到茶厂改制,就下了岗。没了经济来源,万宗学和老婆只好承包了4亩茶田,艰难度日。有单位要接济他们一家,万宗学因心有“怨气”,都回绝了。王波知道了此事,独自一人花了20元买了鹿苑茶厂的门票,以参观茶园后口渴为由,向万宗学讨茶水喝。王波喝完茶水,大加赞赏,表示愿意高于市场价购买其茶叶。万宗学十分高兴。此后,王波每年在万宗学那里购买2000多元的茶叶。茶虽不多,却给了万宗学夫妇极大的信心和鼓舞,茶叶也越卖越多。后来,万宗学无意中知道了王波从不喝茶的习惯。面对善意的 “欺骗”,万宗学感动之余,及时调整了对生活的态度。 在整理王波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一个黑色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许多人的姓名、住址和家庭生活情况。那是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时间所记下的当地困难户的情况,以便随时跟踪了解帮扶进展。 今年5月初,王波到鸣凤镇调研,了解到花园村一个叫张定富的小伙子,仅25岁,父母已双双离世,与83岁的奶奶蜗居在一间低矮潮湿、面积狭小的土坯房里,加之奶奶常年患有多种疾病,生活特别困难。走访中,王波把张定富的困难情况详细登记在本子上。5月28日晚,一场暴雨过后,张定富的房屋墙体坍塌。29日一大早,王波听说后,迅速叫来一辆货车拖着水泥和砖瓦,直奔花园村。当王波看到张定富惊魂未定且无助的眼神时,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 “你是大人了,要有担待,奶奶还靠你呢。别担心,我们支持你盖红砖瓦房!” “再苦、再累,我一定把房子盖起来。”张定富充满了信心。7月,张定富的 “新房”已初具雏形。当获知王波去世消息,这个在房屋倒塌、无家可归的情况下都没掉一滴泪的小伙子立刻泪流满面,呢喃地念道: “王局,我还准备等房子盖好了,请你到家里吃饭的啊。” 远安就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段满堂清楚地记得,2005年1月的一天早上,天空飘着雪花,刚刚上班的他给王波送材料,走进办公室,却见王波望着窗外发呆。 “有什么事情吗?”段满堂问道。 “没事。只是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雪,那些困难户家里,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王波的回答有些焦虑, “走,我们一起到困难户家中看看去。”还没等段满堂反应过来,王波已大步走向门外。 当天上午,王波一行走访了7个困难户。当看到困难户家中一切安好时,王波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 “老百姓没点儿难处,谁会找上门来” 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一批国企职工逐步走向社会。当时远安共有9300多人“被托管”于就业管理局。这些大多是“4050”人员,生活有困难,心中有怨气。 和王波打过交道的群众都知道,这个局长没架子,不厌烦老百姓跟他“絮叨”,还把手机号给大家。于是,除了办公时间,他们啥时候心烦,哪怕是半夜,都能抄起电话就给王局长打。但他们不知道,为了做好这份工作,王波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王局对群众很宽容、很有耐心,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却要求严格。”这是远安就业局副局长黄远桥对同事王波的评价。 2005年7月,王波从办公楼一楼的综合服务大厅经过时,发现一名工作人员正对一名群众发脾气。一打听,原来这名群众前来咨询档案托管的问题,工作人员将有关政策讲解了3遍,这名群众依然没弄懂,工作人员一时耐不住性子,说了几句重话。王波非常生气,当场责问这名工作人员: “老百姓没点儿难处,谁会找上门来?假如是你或你的家人,来咨询时遇到工作人员是这种态度,你会怎么想?有些地方不清楚,你为什么不能再解释得详细一点?为什么不能再多一点耐心?为什么不能态度好一些……”一番话问得工作人员面红耳赤,赶紧向这名群众道歉,继续把政策解释到对方听懂为止。 2006年4月,一位失业者到劳动就业综合服务大厅办理小额贷款,当得知要等两天时,当场说了句气话:“这等几天,那等几天,办事真难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恰好这句“埋怨”被王波听到。当天,他找来两名职工,安排他们对来办小额贷款的群众进行“跟踪”,记录每个程序所花的时间。没想到,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办理小额贷款最快也需要15天。 随即,王波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研究:“问题出在哪儿?”“如何提高窗口办事效率?”认真分析后,他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对审批流程进行了精简和完善,将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办公室搬到就业综合服务大厅窗口旁边,近距离督查相关工作,老百姓来办理,即审即签。 “平时再忙,王局长都会抽出时间看书。”王波的司机季飞告诉记者,王波每次出差都会带一些书,如《创业之路》、《就业政策的解决和解析》、《形成合力——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等劳动就业方面的书籍。 黄远桥回忆说,王波已经是一名局长了,有的朋友不理解地问他:“这么爱学习干么?不会还想向上爬吧!”王波却说,当官不在位高,关键是为老百姓多做事,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为群众办事。 “王波的业务水平非常过硬。”谈起王波,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皮广洲言语中透露着惋惜。皮广洲告诉记者,王波每次到省里申报项目总能“畅通无阻”,因为他送来的项目申报材料,不仅格式标准、细致严密,而且条理清晰、不会出现任何偏差。 在王波的办公室里,记者看见了许多他生前用于记录学习心得的小册子,字迹很工整,仍能感受到当初他学习时的那种认真劲。多年来,王波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平时一有空闲就看书、读报,认真阅读劳动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 “王波特把我们的事儿放心上。”远安晶品玻璃公司董事长汪家宙提及王波,悲痛中有几分感激。 据汪家宙回忆,2009年10月,他和王波聊天时,无意间提到,公司招了一批新员工,技术不够熟练,担心全面生产后,会影响到进度。没想到,两天后,王波给汪家宙打来电话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黄石大冶华兴玻璃厂招学徒,且发工资,每月1000元。如果你愿意,我们马上跑一趟帮忙联系。”汪家宙表示没必要亲自跑一趟。“只要在这个岗位,我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对你们负责。”王波语重心长地说。 后来,公司先后送去33名员工到华兴玻璃厂学习。现在这些员工都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 刘玉林在劳动就业管理局工作了25年。她对王波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那句口头禅:“做点儿实在事,莫裹虚!”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2004年,随着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人们外出务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由于多数外出务工者是青年人,涉世不深,心理素质较脆弱,缺乏足够的务工常识,外出务工面临着许多困难。 “必须让他们轻松走出去挣钱”,刚刚上任的远安就业管理局局长王波暗下决心。 2004年7月,劳动就业管理局推出农民外出打工“路线图”:怎样找合法中介机构、在哪里办理工伤保险、遇到矛盾纠纷怎样投诉等。同时,王波与同事分头走遍全县112个行政村,首创“引导式”培训:为准备外出务工者讲解用工常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等,使他们转变思想,增强信心,提高认识。 王波走访中注意到,许多人因费用问题,对培训“望而却步”。在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后,2005年6月,远安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全市县市区中率先推出“培训费用全免”。据统计,远安共有5.9万名外出务工者享受了免费培训。 2007年9月,王波在翻看失业登记表时,发现登记人数逐月增加。王波马上派人到各乡镇、村组调查摸底,结果显示,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员已回到家乡,且人数呈上升趋势。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和从外界获悉的信息,王波敏锐地判断:农民工返乡“热潮”即将来临。 如何迎接返乡“热潮”,助返乡农民工渡难关,王波和同事绞尽脑汁、寝食难安。上山下乡、进厂入企,调查摸排、研究分析,在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有关返乡农民工的服务、培训、指导等政策出台了。其中,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针对具备一定技术、经验的返乡农民工,可提供2万元—5万元的无息贷款,在化解农民创业资金瓶颈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激发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掀起远安“全民”创业的高潮。据统计,小额担保贷款启动以来,已先后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达3000多万元。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返乡潮”如期而至,因提早应对,措施得力,远安返乡农民工变“危”为“机”,安稳过“关”。 “身为局长,却肯低下头认认真真做事,我很佩服”,这是远安东圣集团一名普通职工张成学对王波的评价。 今年6月,张成学参加全市劳动就业招聘会。他刚好来到东圣集团招聘展柜,一位装束整洁、满脸笑容的男子,走到他身边,主动给他介绍企业情况。言语间,该男子十分谦和,张成学觉得东圣职工素质不错。后来,张成学才知道,该男子并非东圣职工,而是远安就业管理局局长王波,因为招聘会差人手,王波现场做起了“兼职”。 妻子眼里好丈夫 儿子心中好榜样 在妻子李清华眼里,丈夫王波非常守时守信。李清华说:“他答应过我的事,从未食言。但这次例外,他曾经说过,陪我到老。”在儿子王子晗的心中,父亲是自己的骄傲:虽是个“大忙人”,但只要在家,总会亲自下厨做饭,为全家人端上可口的饭菜。 今年夏天,宜昌市夷陵区就业局长张玳源和王波一起在武汉参加全省就业局局长会议。7月19日早上7点左右,两人坐在一起吃早点。过了一会儿,王波的额头上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顺着脸颊往下流,面色有些发白。他放下碗筷,用手去擦汗,但动作十分缓慢。一旁的张玳源赶紧问道:“没事吧?”王波无力地摇摇头。张玳源叫来司机,把王波扶上车后说:“我送你去医院。”王波坚决地说:“不用,你赶快去开会,别耽误了。对了,记得帮我请个假。” 这是王波说的最后一句话。(金 强 段满堂 黄远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