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论坛[原临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912|回复: 3

[当阳] 老李的田,去哪儿了?

[复制链接]
     
鲜花(384) 鸡蛋(0)
发布员 发表于 2024-6-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5月28日清晨,当阳市淯溪镇刘河村一片宁静。

进入插秧季,已灌满水的数百块大田各自摹下一片天,一块接一块排列着,拼接出天空的模样。

田埂上,一位老人踱着步子,一会儿东瞧瞧,一会儿西望望。

“我找不到我家的田了!”

老人名叫李启胜,今年66岁,是刘河村七组村民。已在村里种了40多年地的他,似乎对找不到田早有准备。

“算喽!”望着被“熨”得平平整整的田野,他放弃了寻找,沿着新修的机耕道往家走去。

走了几步,却又回头,回顾起田地“消失”的历程。

他说着,眼里透着希望,嘴角挂着笑意。

“种不动了,靠啥来养老”

“去年9月,我的田还在那儿。”老李指着远方。

此前,两个女儿相继外嫁,家里只剩他和老伴。靠着勤耕善作,他们将熟悉的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随着年事渐高,老两口却种得力不从心了。

他愁,每年靠种地,家里一年能有1.5万元收入。真要丢下锄头把子,这些收入岂不要归零?

邻人劝他,租给别人种,自己收点租金。

他试着去找村里的种植大户,谈了几次,黄了。

老李家的14.07亩地分成了9块,分散在村子四周,大的不足2.5亩,小的半亩多,种起来太费劲。

“老李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村党支部书记曾祥宇列举,村二组的刘代建,10亩地分成了4块,最远的离他家2公里,最近的也有1公里。老刘下次地,要从村东走到村西,也种不动了。

为此,村里试图牵线搭桥,请合作社流转他们的地。

希望寄托到2013年成立的刘河村专业种植合作社上。但当曾祥宇表明意图,合作社负责人程建华直摆手。

“村民的田,东一块、西一块,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前些年就没咋赚钱。”程建华回得直白。

曾祥宇为此发愁,大户不愿种,而村里常住人口1080多人,有900多位“老李”,种不了,怎么破?

河溶镇民新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施前航拍图

同样愁的,还有同镇的林河村党支部书记曾玉超,平常村里年轻人不足百人,剩下的全是“老李”们;中山村常住人口有1800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李”们;曹岗村,虽有一些年轻人,但平常都在搞养殖或打零工,种地的几乎都是“老李”们……

他们都曾探索过引入社会化服务组织来破解。但田块面积小、标准低、权属散的格局,带来了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外加灌溉设施不完善等短板,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产出少,让现有服务主体望而却步。

眼见这些村支部书记愁,淯溪镇农业部门也急。

种粮收入是淯溪镇村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1.73亿元。如今,镇里老龄化率达到31.34%,这项收入如果不能稳定,“老李”们的生活靠啥来保障?

类似的问题,也萦绕在草埠湖、河溶、庙前等其他产粮大镇的干部心头。在他们看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已没有足够劳动力支撑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

“这不仅影响数万‘老李’们的生计,也危及粮食安全。”想到这些,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向阳更愁。

当阳被称作“宜昌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市的1/3。但126.5万亩良田多数都在“老李”们名下,若是他们的地出不了好粮,如何满得了全市的仓?“这些问题表明,传统分散的小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当阳市委常委胡军华认为,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是把系列问号拉直的关键举措。

探索之下,当阳的“小田并大田”改革之路由此开启。“老李”们的田,便开始“消失”了。

湾子屋场会

“有村党组织在,田又跑不了”

老李仍然记得,去年村里的那场湾子屋场会。会上,村干部开始强力推“小田并大田”改革,动员大家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重新对土地进行规划,破除原来的田界,做到“优质、集中、连片”。

“我们经过了解,水田每块10亩大小效益最好。”曾祥宇在会上说出了改造思路,即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4400亩小块水田改造成每块10亩左右的大田,并新建泵站、重修灌渠、整修机耕道,让粮田变良田。

这意味着老李名下的9块田,将与其他村民的小田并为一体,“消失”在流转后的连片大田里。“有村党支部在,田又跑不了。”不知道自己的田具体在哪了,老李并不担心,毅然签订了流转合同。

但并非个个“老李”都愿意参与。三组村民刘浩宇一直自种自收,还是希望吃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粮,不愿流转家里的10亩地。

为此,村委会拓宽思路,将最近的一块大田划归他名下,并推出托管服务,代种他家的田,支付托管费并按市场价给他分粮,既满足他的需求,又实现集中经营。

最终,刘浩宇将土地托管给了村委会。

还有一些村民家中因劳动力目前还富余,意愿不强。一组村民刘应娇有4.3亩地。48岁的她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自种,所以一直不想流转。

“把一家子捆在土地上不值当!”村干部刘著军上门替她算起了账:“流转后,啥都不管每年就能稳定拿到2000多元,自己解脱出来了,还可以外出务工创收。”

刘应娇心动了,今年5月,她和村委会签订了流转合同。通过组织动员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刘河村不仅将1867块水田减变为了560块,还新增了50多亩地,土地流转率、托管率也分别达到78.9%、18.6%。

河溶镇民新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小田变大田整治后

望着村委会会议室里详细标注着每一块土地面积、海拔和权属的图纸,曾祥宇感触很深:“把分散的田块集中起来,着实检验了一把村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力。”

玉阳街道办事处窑湾村支部书记文光新也有同样体会,如果村党支部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动员村民参与,村里的水田流转、托管比例是达不到80%的。“村党组织的作用,就是在农民和市场主体之间架起一座桥,让一个愿转、一个愿种。”王店镇白河村第一书记罗国卫说,这座桥让村里的土地流转率达88%。

当阳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小田并大田改革,当地土地流转率从2022年起实现跃升,为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流水线种田,到底还是快一些”

望着静悄悄的田,老李却犯起了嘀咕:“以往5月底,这里的田早就热闹起来,今年咋还没动静?”

“不急,现在土地平、效率高。”当阳市恒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兵解答了他的疑惑。据他介绍,他们将插秧外包给了专业的合作社负责,不到一周,就能为千余亩地披上“绿妆”。“流水线种田,到底还是快一些。”老李感叹。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穿梭田间

随着刘河村的土地告别了曾经的零零碎碎,变成了如今的平平整整,对合作社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加。今年春,家在河溶镇红胜村的李兵看中了这片良田,决定跨村前来流转刘河村1000多亩土地。“如果还是原来的田,确实不敢来流转了。”他坦言,去年种了1300多亩地,亏损了将近70万元。

流转大田种植,就能实现扭亏为盈?他算过效益账,优质、集中、连片的大田,加上完善的灌溉设施,每年每亩地小麦产量约700斤、水稻1150斤以上,总收入可以稳定在2300元左右。

支撑李兵扩张的,除了可预期的增产增效外,还有更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更低种植成本。

成立于2023年的湖北鲁小满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是恒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伙伴之一,承接了李兵在刘河村1000亩田的插秧、秸秆回收等业务。据合作社负责人杨卫平测算,一台6行插秧机,在小田里每天可插秧40亩左右,每亩需80元钱,而在大田,日均作业面积可达60亩,每亩60到70元钱。

收入降了?杨卫平笑了笑:“效率高了呀!育秧、插秧面积从去年3000多亩增加到了今年5000多亩。”

跟随李兵到刘河村来种“老李”们田的,还有当阳市恒昌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冯祖华。经过一番踏勘,他预测,在大田作业,收割机效率有望提高一倍多,每亩收割成本可降低10多元。

李兵说,刘河村所在片区已有多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业务范围涵盖了育秧、插秧、飞防、收割等各环节。

这些组织,不仅解了李兵种粮之忧,也让从事稻谷加工、销售的当阳市民天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更有底气。“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无疑让我们的粮源有了很好的保障。”民天米业董事长尚春霞说。

为了将这些服务组织、种植主体进一步组织起来,民天米业牵头成立了由附近8家农业公司、31家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组成的湖北民天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李兵的合作社,就是联合体成员。

“通过联合体,我们实现了种植品种的统一,主要为适宜当阳的鄂香2号、荃优822等良种。”尚春霞说。以此为保障,去年,民天米业对原有厂房进行了升级,稻谷加工能力从每年7.5万吨跃升到了15万吨。

把视野拓宽到当阳全市,类似的“种加销”联合体还有很多,加速了当阳粮油产业化进程。当阳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当阳市现有各类涉农市场主体1324个。目前正推动401个粮食类合作社、296个粮食类家庭农场加入产业化联合体。

“找不到的田,是更有希望的田”

“又在‘找’田咧!”老伴鲁明春来寻老李了。

不再种地后,鲁明春今年初到邻村打工,两个月挣了7000多元,加上此前已经到手的7000多元土地流转费,老李家总收入已经和去年基本持平了。

“就是希望能稳定!”老李虽满足,但也有隐忧。这也是曾祥宇盼望的。去年,通过土地流转,刘河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24万元增至80万元。这样的期盼,带来了改革“热”中的一些“冷”思考: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后,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及时兑付农民收益?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给了我们答案!”当阳市农发办主任谢海涛说,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度”。在他看来,“适度”就体现在村委会流转给单个经营主体的土地规模上,防范经营主体过度扩张风险。

秉持审慎的态度,刘河村经过比选,最终将3500亩水田,流转给了2家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经营。这种主体多元经营格局随处可见。

庙前镇石马槽村1500亩田流转给了4个合作社和1个家庭农场;王店镇白河村2400亩田流转给了4家合作社;玉阳街道办事处窑湾村2000多亩农田,由4个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来种植……

尽管“适度”已成普遍共识,但对于多大规模为“适度”,并不绝对。镇、村干部们认为,需结合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农技应用水平来确定。

李兵在总结自己种地亏损的原因时也提及,种植技术掌握得不够扎实,专业水平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今年,他特地聘请农业专家做技术指导,提升经营能力。因此,提升“适度”之度,需要抓好农技推广应用。

“这正是我们需着力解决的问题。”赵向阳表示,农技推广应用离不开人才支撑,但农技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减缓了推广应用节奏。基于此,当阳加大了对农技人才的引育力度,单是去年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600场次,覆盖农民7万人次。

“这还不够。”谢海涛认为,“适度”的效益,除了靠种出高质高产,还有赖于销出优价高价。

品牌能否做大,成为稻米卖出好价的关键。

今年3月,湖北首个江汉平原省域公用品牌“江汉大米”发布,当阳民天米业成为首批授权核心企业之一。“有本地的优质粮源支撑和省域公用品牌加持,我们对做大做强有信心。”民天米业董事长尚春霞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可从去年的2.2亿元增至3亿元。

由此,县、镇、村干部的隐忧,在小田并大田改革中逐渐消散。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的现代农业之路。

倒是田埂上的老李,带着对土地的深深眷念,偶尔回头望望那些刻印在小农生产之路上的足迹。但他坚信,他找不到的田,是更加充满希望的田野。

来源 ¦ 三峡日报、市农业农村局、淯溪镇

百姓地盘、草根平台!手机访问论坛,更方便更快捷!
点击修改为自己的签名)本站客服QQ:
     
鲜花(48) 鸡蛋(0)
忧伤的河水 发表于 2024-6-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关注赤脚论坛,知晓当阳发展。
百姓地盘、草根平台!手机访问论坛,更方便更快捷!
点击修改为自己的签名)本站客服QQ:
     
鲜花(94) 鸡蛋(1)
壮志未酬 发表于 2024-6-7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省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楼主太有心了,感谢分享!
百姓地盘、草根平台!手机访问论坛,更方便更快捷!
点击修改为自己的签名)本站客服QQ:
     
鲜花(114) 鸡蛋(0)
隔岸观火 发表于 2024-6-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电信
点赞!支持!
百姓地盘、草根平台!手机访问论坛,更方便更快捷!
点击修改为自己的签名)本站客服Q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简介|联系我们|赤脚网 ( 鄂ICP备18015422号-4 )

GMT+8, 2024-6-20 2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网站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非本站认同之观点!删帖请用删帖卡,或联系【 bbs@yalj.net 】我们会尽快处理。
声明: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技术管理:远安坤哥    主办单位:远安县临沮网信息管理中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