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三在练*唢呐技巧。 三峡商报记者 曾雪彬 摄 5月29日,晨光微露。在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郑红三已带领“知音乐队”整装待发。这支活跃在乡间的民乐队,如今不仅演奏传统民乐,还融入流行歌曲,配备了键盘、架子鼓等现代乐器。但每次出发前,郑红三总会郑重地将一支黄铜唢呐收入行囊:“只要观众想听,这老祖宗的玩意儿就得拿出来亮亮。” 郑红三在吹唢呐时,通过鼻子悄悄吸气,同时用口腔肌肉挤压储存的气息维持吹奏,使乐音连绵不绝。在演奏《百鸟朝凤》等曲目时,借助循环换气,可模拟出长时间不间断的鸟鸣声,生动展现出热闹欢快的自然景象。 自20世纪40年代起,郑红三的太爷爷郑文周就以“喇叭先生”的名号,用唢呐声奏响乡间的红白喜事。这份对民乐的热爱绵延传承,从太爷爷郑文周传到爷爷郑仕祥、父亲郑志香,再到郑红三手中。如今,郑红三的儿子郑学成也加入“走期”(民间巡演)队伍。一家五代人历经八十余年,将唢呐这一传统民乐的魅力,深深扎根在乡土之间。 人物简介 郑红三,1983年出生于远安县洋坪镇。他初中毕业后曾外出务工,返乡后师从当地音乐教师系统研*五线谱、和弦等专业乐理知识。2013年,他组建“知音乐队”,通过民间巡演(当地称“走期”),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成为远安县传统民乐的代表性人物。2010年,他入选远安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代代相传的民乐记忆 自20世纪40年代起,郑家与唢呐便结了缘。太爷爷郑文周是远近闻名的“喇叭先生”,乡间流传着“郑师傅的喇叭,张师傅的号”的赞誉。他吹奏的唢呐曲调婉转流畅,几乎听不出换气声,韵味十足。怀着对这门技艺的珍视,郑文周决心将其代代相传。吹唢呐是“门内师”的绝活,凭借家族独特的口传心授方式,晚辈们总能迅速掌握要领。从爷爷郑仕祥、6个叔叔及父亲郑志香,无一不是唢呐高手。 郑红三10岁就跟着长辈穿梭于乡间的红白喜事。那时,每到一处,主家都会用热腾腾的饭菜招待,一场演出还能挣两三角贴补家用。长辈们吹号敲锣打鼓时,总会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学艺。在他的记忆里,长辈们最忙碌时,一年能接300多场演出,常常刚踏出一户人家,就被另一户急切接走,连续半个月在外奔波是家常便饭。 唢呐声是乡间仪式的灵魂。红事时,《雪花飘》《正月廿一》等欢快曲调响起,轿夫踩着节奏抬轿,宾客在热烈的乐声中欢笑;白事时,《孟姜女》《想起往日苦》等低沉旋律回荡,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近百首曲牌构成了他们的“音乐字典”,每一名成熟的“喇叭师傅”都能信手拈来,用音符传递人间悲喜。 传承路上的迷茫与坚守 跟着父辈“走期”的日子里,郑红三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为家族传承的独特技艺感到自豪;另一方面,青春期的敏感让他面对同学时总觉得“抬不起头”,甚至开始逃避学*吹唢呐。 1998年,初中毕业的他选择外出务工。然而,流水线的枯燥让他渐渐明白:“外面的世界再大,也没有唢呐声里的根。” 在父亲的劝说下,郑红三回到家乡,带着新的思考重新投入学*:“不能只靠口传心授,我要学乐理!”白天,他跟着镇上的音乐老师系统学*五线谱、和弦;晚上,父亲严格监督他练*吹气技巧——只有吹出连续不断的水泡,才算完成当日功课。 经过刻苦钻研,郑红三不仅掌握了传统曲牌,更能用现代乐理重新解构唢呐艺术。 2013年,郑红三将散落于民间的艺人聚拢起来,组建了“知音乐队”。他们奔走于县内各村,用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为乡亲们的红白喜事增添仪式感,很快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演奏团队。 面对现代乐队对传统民乐的冲击,郑红三没有故步自封,他主动引入键盘、架子鼓,让乐队既能演奏传统民乐,也能演绎流行金曲。但那支祖传的黄铜唢呐,始终是他的“镇队之宝”。每次演出结束,他都会骄傲地向观众介绍:“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陪我们家走过快八十年了。” 薪火永续的时代新声 郑红三的儿子郑学成已是高中生,每个寒暑假,他都会跟着父亲“走期”。起初,他只能在团队角落笨拙地敲锣打鼓。随着练*增多,他开始尝试触碰唢呐,从最基础的单音练*,到能吹出连贯的旋律。作为郑氏家族最年轻的“门内师”,他如今已能熟练吹奏数十首曲牌。 而年近七旬的郑志香依旧精神矍铄,活跃在每场演出的舞台中央。在台下,他又化身严苛且耐心的师父,手把手纠正徒弟们拿唢呐的姿势,反复示范换气的巧劲、颤音的韵味。“嘴唇要像含着颗水珠子,气息得像春蚕吐丝般绵长。”他常常一边演示,一边观察徒弟们的反应,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郑红三则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不断探索。他用唢呐吹奏流行歌曲,模仿鸟鸣、马嘶等声音,在演出现场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每次演出结束后,他坚持将收入平均分配:“只有让大家都能靠这门手艺生活,传统民乐才有未来。” 八十载光阴流转,郑氏家族的唢呐声从未停歇。从田间地头到现代舞台,这支黄铜唢呐吹奏着古老的乡愁。正如郑红三所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们就会一直吹下去。” 三峡商报记者 曾雪彬 通讯员 陈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