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产科男医生》这部剧貌似很火,但我一集也没看过,因为我不想见到瞄一眼就能看得出的一些低级医学常识错误,然而我也不鄙视国产医疗行业剧,毕竟它们满足了部分大众的娱乐需求。
《产科男医生》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将镜头对准了医疗行业中比较特殊的人群。其实,现在看来,尤其身处医院的环境中,这群人真没什么特别的,很多大神级的产科医生都是男性,但在中国古代人看来,这可绝对是“毁三观”的。
旧时民间为产妇接生的均为女性,俗称“接生婆”,尊称“稳婆”,属江湖“三姑六婆”之列,“稳”字有二义:1.接生稳当,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分娩时,家中口径统一喊稳婆而不用其俗称,毕竟谁也不希望遇到难产,而在旧时中国,产妇难产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2.收入稳定,稳婆是一门手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男人和女人的地方就有孩子,处在江湖之中的稳婆是个久经盈利的职业,一旦遇到大户人家添丁,打赏的银两更是丰厚。
稳婆均为女性,一是男女授受不亲,二是认为男人给女人接生是一件“衰运”之事,三是女人手小、灵活,这在现代产科中仍不失为一个优点。
但就有这么一个男医生,他破了自古的民间规矩,而且,他还非常非常有名。
此人就是孙中山先生。
关于孙中山学医,有一段轶事。1886年,孙中山在广州路上遇到一个老外,刚回国不久的孙中山赶忙上前和老外练口语,不想刚聊上几句,两人相见如故,老外叫Dr.JohnKerr,他惊讶于孙先生英语之流利,便邀请他来自己主持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院学习。孙中山便去了,但一年后,他又转学到了香港西医书院,成为这里的第一届学生,这所学校采用英国的医科制度,直接用英语教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国父很爱英语;2.学医的还真得会几个ABC。
孙中山在香港学医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不幸的是,刚毕业的他便得到一个坏消息:香港医学局认为西医书院没有完全遵循英国的医学制度,文凭无效,孙中山没有在香港行医的资格。
但牛人就是牛人,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不久后孙先生行医澳门,成为澳门名噪一时的“名医”。而当时的香港也不会知道,以自由开放自居的她错过了一个将来改变中国的男人。
孙中山在医学上也绝对是个奇人:他是个内科医生,先生尚解方,调制的药物治好了许多杂症;他还是个外科医生,曾经动过肾结石的手术,其技法之熟练让很多澳门西医大夫汗颜;同时,他还是中国第一个男妇产科医生。
1892年,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由于没有在香港的行医资格,一时无事可做回家小住,恰巧遇到朋友的妻子难产,虽然有几个妇人帮忙,但她们不懂医术,虽人众而无济于事,朋友急得焦头烂额,一个激灵想到孙中山毕竟还是科班出身,便请先生来到家中。孙中山到产妇房中,按教科书仔细做了一套腹部查体,也不用药,只是抓了几下产妇的肩胛骨,产妇舒服一些,不久之后婴儿就娩出了。
这段史料记得的确有些神奇,毕竟,孙中山当时只是刚毕业的医学生,但想必他实习期在产科转得很认真,还要感谢当时的执业医师法和多点执业,让他在救人时不必顾忌太多。孙先生接生的这位婴儿是有名有姓的,他叫陆细麟,后来旅居美国。
如果孙中山的产科经历仅这么一次,我当然不好称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产科男医生,实际上,孙先生此后接生的次数还不少,他体会到当时民间流行的古法接生误人不浅,便在中国提倡科学的新法接生。后来,孙先生的手法应该还很熟练,哪怕到了1895年,紫禁城内外贴满了捉拿孙文的通缉令,孙先生在逃亡期间,路过珠江口外的小渔村,遇到一个生命垂危的产妇,他不顾村民异样的目光,熟练地帮助产妇分娩。之后,他乘船出海,到欧美各国宣传反清,为起义募集资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