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昔日全市最大“棉海”草埠湖变身产粮大镇
八万亩农田推广麦玉种植模式 三峡日报讯(记者揭兴伟、通讯员方素珍)立春过后,2月7日,记者驱车进入当阳市草埠湖镇境内,只见一望无垠的平整农田里,小麦生长得郁郁葱葱。同行的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李建军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草埠湖镇发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行麦玉(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管理模式,昔日全市最大的“棉海”变成了产粮大镇,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草埠湖镇前身为1954年建场的国营草埠湖机械农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几经变迁,2004年8月起划归当阳市管辖。全镇拥有耕地面积8万余亩,多年来农业经济以种植棉花为主,推广的是麦棉(大麦小麦+棉花)种植模式,一直是全市排名第一位的产棉大棉。鼎盛时期全镇年产优质皮棉800万公斤,在全省也赫赫有名。
然而,棉花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辉煌之后,从2004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符台村一组村民唐虎告诉记者,2004年一公斤皮棉售价达15元,而2006年一公斤售价为11元,短短两年间1公斤皮棉售价下降4元,降幅逾3成。一方面是人工、农资等种田成本不断攀升,一方面是棉花售价连续走低,严重挫伤了草埠湖广大棉农的种植积极性。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宜昌市、当阳市两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开始了艰难的种植结构调整之路。夏季种什么是调整的关键。2007年,该镇由副镇长孙照华主抓,在春小麦收获起来后种植200亩夏玉米作试验获得成功。“试水”成功让草埠湖镇干部群众的信心大增,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种植了几十年的棉花,开始接受麦玉模式。
2011年,麦玉模式种植面积5000亩;2012年,1万亩;2015年,8万亩。短短几年间,草埠湖的农田全部推行了麦玉模式种植,实现了华丽转身。以2015年为例,该镇麦玉模式亩收入2300余元,成本近800元;若发展麦棉模式亩收入2100余元,成本1100余元。综合核算,麦玉模式比麦棉模式亩均增收500多元,全镇8万亩农田年增收4000万元。
为了破除小麦玉米收获期受阴雨天气制约的瓶颈,草埠湖镇引导农民成立了嘉兴、农友、新农丰等1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拥有118台大型谷物收割机。大力招商引资,成立了8家烘干厂,日烘干小麦玉米能力达3000吨,为麦玉种植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2014年9月,我国玉米界首席科学家张世煌慕名到草埠湖调研后,对该镇着眼市场需求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的做法予以高度赞赏:“草埠湖镇的麦玉全程机械化种植管理模式,为我国南方的玉米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