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 鸡蛋( 0)
|
赶紧注册,享受更多功能!查看帖内大图!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教育》的读后感3900字:
文章的开篇分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美国教育的小故事,就是那个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教了“0”这个字母,然后妈妈告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再然后幼儿园败诉的事件。作者从各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故事的真伪,答案是: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骗局。
事实是:美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里,教孩子们认识字母,让孩子们在自己涂鸦的各种作品上歪歪扭扭地画下自己的名字,是幼儿早教的基本内容之一。作者还提到了:美国人对“早期教育”“成为终身阅读者”的重视,以及遍布美国城乡的发达又先进的图书馆系统。
文章最后总结:阅读为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带我们穿越关山阻碍,去到我们现实中难以企及,而想象里可以抵达的任何地方,拓展无边的思想空间。
所谓诗和远方,是可以在阅读里得到的尽情体验。
想到杨绛先生在她文中也曾提到,世界上有太多的好书要去读,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完他们。那么美国在图书馆里设置的0到3岁的读书区就对应上了这句话的思维:可读的书很多,但时间有限,所以,读书从0岁开始。
文章后面也专门提到了美国图书馆的各种高、大、上,以及为刺激人们读书的各种创意,甚至国家还有专门的“阅读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专门研究阅读、研究导致美国社会阅读危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教育》的读后感3900字
俗话说“人从书里乖”。美国教育工作者不断强调一句话:“阅读不是自然获得的行为,而是需要习得的技术”。他们举国上下都在论阅读的重要,那么由这些人组成的国家,能“不乖”吗?
我曾盲人摸象地了解到美国是个不打压个性的国家,但从书中的举例里我感觉他们给孩子画的圈圈其实不大,甚至更小。美国更讲究品格的教育,包括文章后面提到的少儿法庭,更是凸显了他们规矩的深严。“先成人,后成材”,这和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再次证明:教育,不分国界。只是,他们好像比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更严格,也更多样——再次谋和“慈母多败儿”。教育,是相通的。
作者另辟一章讲了美国式的礼貌,我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了不得的。就我身边的很多年轻父母们,对孩子的礼貌教育,我觉得目前的很多家庭都做到了国际化。
只是文中提到的在一个教室看到的一段关于快乐的海报,我还回味了一会:
如果想要一个小时的快乐——去看电视
如果你想要一整天的快乐——去公园娱乐
如果你想要一生的快乐——到外面去帮助别人
慈、善,做慈善,美国从娃娃抓起,这一点强过我们很多。好在我们现在的小学也有了这类公益活动——儿子和丫头都分别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敬老、爱老”活动。只是初中后,学业太过繁重,学习太过紧张,也就不可能有后序了。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其实,儿子一直都是个善良有爱的孩子,不管是在小学时为身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还是初中后,类似的捐款,他都很积极。我喜欢也欣赏他身上善良的特质。
这个寒假,他倒是又报了一个类似的公益性质的帮扶活动,期待他参与后的分享。
“爱和感谢,不但要用说,还得用合适的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美国教育中最基本的品格教育内容”。和我年龄相仿的这一代,所受的几乎都是传统教育,很多人都停留在“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束缚里。但我丫头她们这一代的孩子,基本都能很自如地用语言表达爱的程度了。
比如:上了一天学的丫头,因为某件事情的发生,会在放学后的第一时间扑过来告诉我,想死你啦!或者类似我爱你,我特别爱你,我非常非常地爱你等等类似煽情的语言。
能用语言表达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有爱为什么不说出来?一辈子很短,该爱的就得好好爱,放松地爱,自由地爱,多美好啊。愿你我都能进步一点点,勇敢一点点,挣脱一点点爱的束缚。
“美国的学校和家长都从小教导孩子,没有任何人是必须照顾你的,必须对你好的”。这个教育确实很好,从小就让孩子知道,没有谁欠你的,你想要的好,都得靠自己去努力争取。小到吃饭、穿衣,感谢父母的养育,大到成年后找工作面试,感谢别人花时间和精力面试你。文中特别提到的一点,于我很是有益:工作面试或者研究生面试离开后,随即寄上一张感谢卡或者电子邮件的感谢信,除了再次表示感谢,还可以表达自己对那份工作、那个岗位的位置或兴趣,这样有可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机会——此种行为,会让面试官对你有加分,同等条件下,会优先考虑你。
特意留下这么一段,是想告诉儿子将来得注意这个:所有的面试完成后,记得附一张卡片或发一份电子邮件,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机会。
我也从书里学到一个可以操作的“乖”了。开心。
作者用很多的文字和实例来说明关于作业、关于历史、关于人文、关于数学这些比较重要的科目的文化学习。泛泛地学,都很简单,但想学得有可以考入名校的分数,也是很有难度的。
考场上,学生是可以用学习工具的。比如考数学的时候,用计算器。他们的理念更能融入新时代的要求: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不是教会他们使用一种工具这么简单,关键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熟练操控技术系统,以求完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当时进入这所国际学校的目的,就是想考美国比较好的大学。了解后才知道自己和他们本土孩子的差距——从小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比如这种熟练操控技术系统的能力,就完全不具备。美国校内的书本和校外的动手是一起抓的,儿子想如愿以偿,就得用这最后不到三年的时间恶补多种类的课外活动,还有各种学术奖项的参与等。
他没就读这所国际学校之前,我的想法也和外界所传的一样:基本没有学习压力,至少可以保证早睡早起身体好。可事与愿违,第一天去这个学校就发现听不懂的问题(开学之前还上了两个月的针对性的口语课),还有美国课本打开就相当于天书一本,英语人文相当于我们国内的语文,要求读世界名著,原版……问题一大堆,怎么克服?如何赶上?夜以继日着往死里恶补,除此之外,再无捷径。
国际学校最让我开眼界的是,办事的速度和效率与国内是大大的不同——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各方面了解后,就儿子的特点,已经给他专门做了个文字型的升学计划,我看得是心里直打鼓:常规课程的选择以外,尽量多修AP课程;TOEFL分数110,SAT1分数1500,SAT2分数1600,对于SAT2的考试建议是数学2+物理/化学,均获满分800,共计1600,最晚完成时间2020.12;除此之外还得参加一系列的、我完全是闻所未闻的比赛,如AMC10、AMC12、VEX亚锦赛、VEX世锦赛等等等等;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得保持观察和探索的心,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一系列品质(领导力、科研与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冒险精神等等),并最终取得一定的成果,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力,让世界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均达标,才有一定的资格和那些同样优秀的美国高中生抢占名校资格。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想学好,想学有所成,付出非一二可言。
美国校园里最难禁的就是性、毒品和酒。尽管校园里各种很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都令我大开眼界,但还是屡见不鲜——国家的大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孩子也一样会对学校和家长编瞎话,一样会考试作弊,学校也一样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烦恼,孩子们也一样的要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老师们也一样压力山大,领导也一样有官方语言……
作者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讲述,21岁前不能做什么?摘抄原文:至于不能做什么,二十一岁以前,除了偷鸡摸狗杀人越货之类的违法勾当。在美国,最不能做的就是喝酒。
文中用了“零容忍”。这一段和我儿子没啥关系,所以我也就当个故事来看了,有趣。
文中还用专门的章节写到了怪异却受人尊敬的罗兰博士;一个可以把所有女孩身上的优点,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的优秀的简妮,却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相反她积极学习各种可以学到的知识、技能,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还有就我这种普通人看不懂的美国女孩劳瑞亚;以及杰夫在去非洲前后的种种,特别是去非洲后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不该发生的事。
一个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人,发生的不一样的故事,我倒学到不少,比如:大学的老师教学,大致是怎么回事;美国的优秀学生得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做什么样的努力;“天道酬勤”四字,放到遥远的美国依然好使;资本主义国家上好的学校,更需要雄厚的经济做背景;无论是现在的我国,还是他国,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现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门在外,更是得提高警惕……
不管是放羊放进斯坦福,还是富家子弟与名校(这篇单提小沃森的藤校之路),都让我一个感觉:常春藤,靠近你,不容易!进这些大学需要孩子本身的功底扎实,知识全面,肯吃苦,善钻研,当然还得脑子灵活,见多识广(不然那没有公式可套的面试,就得让你吓得大失水准)。
在美国,养几个男孩,特别是调皮捣蛋的年纪的时候,好像真的需要文中的“警察”来帮助。呵呵,开眼界的是,原来美国警察不是专门拘留体罚孩子的家长的,他们也会帮着家长给孩子们颜色看看,进而让孩子们更懂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因为孩子,三番五次和警察打过交道的、男孩妈妈的一段话让我深受触动:“我已经想通了,人的面子和名声都在上帝手里,我想上帝一定是太爱我家儿子了——别人干坏事,干多少次都不抓;可是,你看,我儿子一干,就让警察捉住了,狠狠地教训一通,给点苦头尝尝,免得他们以后干更多、更大的坏事”——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在生活中,也很容易让侥幸牵着鼻子走:比如赌博者,比如最后锒铛入狱者,还比如那些心比天高的人们,不都或多或少因为侥幸心理吗?我这人胆小,和孩子说得最多的还是老掉牙的那句:一步一个脚印。“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这个才是我相信的。
借看书的眼看世界,以期增长见识,再认识自我的渺小,然后用谦虚、谨慎的态度,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浩瀚的宇宙里。
能够看到一本好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愿你也能如此幸运、幸福。再次感谢孩子们的老师借我这本好
|
|